目前,白碱滩区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然而现有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以及彼此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因此,新时期下,建立并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通过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合作,使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显得尤为重要。 一、“医养结合”的内涵 “医养结合”重点强调老年照顾中的医疗和照护两个方面,并将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区别于传统的生活照料养老服务,“医养结合”不仅包括日常起居、文化娱乐、精神心理等服务,还包括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健康检查、疾病诊治、临终关怀等专业医疗保健服务。与一般养老机构相比,“医养结合”服务对象重点面向患有慢性病、易复发病、大病恢复期、残障以及绝症晚期老人。相对应地,“医养结合”中的医疗必须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平,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上保障医疗服务的质量。 二、现阶段开展“医养结合”的难点 1.养老机构总量不足,社区医疗网络不健全。目前,我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约6700人,但养老机构仅有1家,社区居家养老5家(正在运行3家),数量严重不足;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不健全,医疗卫生设施空间布局规划与养老规划的对接还存在盲点。同时,在现行医疗资源管理模式和用药限制下,养老机构无法调动医疗护理资源,无法为失能、半失能的居家养老群体提供相应的基本医疗支持。 2.专业护理人员短缺,医疗服务层次偏低。根据国际通用方法测算,一般老年人口的3%需要特殊护理。按全护理老人对应护理人员比例4:1,健康老人7:1计算,我区至少需要960名养老护理员,但目前我区专业养老护理人员还不足50人。同时,养老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层次相对偏低,仅仅内设简易医疗室、保健室等普通科室,无法满足现今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多样性需求,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照护的特殊需求。 3.缺乏医保政策支持,收费机制有待改变。老年群体普遍收入较低或无收入来源,养老费用无法享受医疗报销,只能选择居家养老,致使不少失能、患病老人因无法支付入住费用而得不到足够的医疗和照顾服务。纵观医院近几年的住院病人,常常有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一住就是几个月,甚至好几年,“压床”现象严重。这些老人长期住院的目的只有一个,即获得较好的医护照顾,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住院的主要目的不是治病,而是养病。在他们眼里医院就等同于养老院。作为医院,医疗功能没有发挥出来,而更多是替代养老院起养护作用,造成医院的医疗资源浪费。因此,现行医保体系在制度衔接、实际操作方面都不利于医养结合目标的实现。 三、建立健全 “医养结合”养老机制的建议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度保障推动发展。“医养结合”涉及民政、卫生、社保等职能部门,涉及一系列体系、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多部门和全社区的共同参与。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借助市场化手段,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并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议出台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准入、规划、管理、服务等实施办法,使“医养结合”养老机制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同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鼓励民营资本等社会潜在力量开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市场化,实现良性竞争和健康发展。 2.整合现有资源,大力推进医养全面融合。梳理整合资源,加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交流合作。采用将养老机构部分闲置床位提供给医院,由医院对机构中老人实施医疗服务,充分发挥二者优势,形成互补、互动、互助、互融的发展格局,合理有效使用现有资源。 3.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提升医养服务整体水平。加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积极引进养老护理、康复、管理等专业人员,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培养后续人才。积极吸纳农村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群从事养老服务事业。建立完善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了解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完善服务方式,努力提升医养结合机构的服务水平。 4.建立医保衔接机制,发展多样化商业保险。将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内医疗消费纳入医保范畴,最大程度减少刚需医养老人家庭经济负担。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积极设计开发适应医养结合需要的商业护理保险,健全人身保险险种,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医养结合选择。 “医养结合”是积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是加强供给侧改革的有利举措。只有医养真正的融合,才能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医疗和养老公共服务,才能保障老年人安度幸福的晚年。 |